close

記者楊艾庭/綜合報導

清明前後氣候多變,國內腸病毒蠢蠢欲動。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,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上升,且高於2020至2022年同期,整體疫情傳播風險上升。恩主公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廖唯宇主任表示,預防腸病毒除了黃金準則勤洗手、戴口罩之外,因為腸病毒是從腸胃道繁殖傳播而來,若能做好腸胃道的保健,加強腸胃道的免疫力,能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。

廖唯宇主任表示,腸病毒是從腸胃道繁殖傳播而來,若能做好腸胃道的保健,加強腸胃道的免疫力,能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。(圖/恩主公醫院提供)
廖唯宇主任表示,腸病毒是從腸胃道繁殖傳播而來,若能做好腸胃道的保健,加強腸胃道的免疫力,能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。(圖/恩主公醫院提供)

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,病毒種類總共有數十種以上,以3~5月為主要流行期,會經由糞口、飛沫或接觸傳染,潛伏期約3到5天,是幼兒常見的疾病。廖唯宇醫師解釋,中醫認為腸病毒是屬於熱毒火盛類的疾病,其症狀為皰疹性咽喉炎、手腳出現紅疹與水泡、口瘡,這些症狀在中醫上也是屬於火熱毒盛的表現。根據中醫節氣法則與腸病毒症狀的特性,中醫常用清熱解毒的治療方劑,例如葛根黃芩黃連湯、清咽利嗝湯,涼膈散、五味消毒飲、普濟消毒飲,這些方劑在臨床上會根據病人臨床的表現與體質,去選擇相對應的處方,加速緩解患者的不適、縮短疾病的療程。

儘管疫情逐漸解禁,為避免腸病毒,除了勤洗手、戴口罩外,中醫建議還可以從飲食方面預防,盡量避免食用容易造成體質火熱毒盛的食物,像是炸、烤、辣等,以免內外火毒相迫引發疾病。尤其兒童的體質屬於心肝常有餘(生機蓬勃、能量活躍外張之狀),廖唯宇醫師建議平時應讓兒童多動早睡,使心氣得以宣降、肝氣得以舒發,避免心肝有餘的體質過旺,並少吃甜食、冰品,達到飲食均衡。

除了飲食忌口,廖唯宇醫師建議可飲用含有紫蘇葉、藿香、枇杷葉等藥材的四季茶飲,紫蘇葉可以解毒理氣,藿香能祛濕解暑,枇杷葉有降火和胃的效果,整體有健胃整腸、清熱解毒的作用,可於日常作為茶飲保養,並配合正確的飲水觀念(每天至少1500~2000cc),能降低腸胃的濕熱毒氣,避免腸胃道成為火熱類型病毒的繁殖處,類似西醫培養腸胃道好菌的概念,將腸胃保健做好,加強腸胃道的免疫力,從根源改善、預防。

廖唯宇醫師提到,兒童罹患腸病毒時容易發高燒,嚴重時可能會引起心肌炎(心火無法正常宣降)與腦膜炎(肝氣無法舒發,肝風內動),因此需要特別註意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表現:意識模糊、呼吸急促、嘔吐、突發性肌肉收縮,若出現以上症狀,應即早就醫,掌握黃金治療時間。